如何让学校培养的学生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资源,这是一个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互相探讨以求共同促进的一大话题。
7月18日,华东理工大学赴蜀渝“智慧树,教育行”社会实践团队马不停蹄地奔赴到绵山之南——李白故乡绵阳,领略了科技与人文的新风采。
科技立企,实干东材
濛濛微雨下,团队来到了坐落在绵阳的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张黎与赵小红两位公司主管的带领下了解了东材科技的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东材科技是一家专业从事新材料研发、制造、销售的科技型上市公司,一贯秉承“科技立企、实干兴业”的发展理念,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长期致力于为社会提供安全、环保的新材料解决方案,创造美好新生活。
在参观期间,公司向团队展示了该公司所生产的各种聚酯膜、阻燃共聚物等产品以及应用的平板显示屏、键盘等。此外,最特别的是该公司是一家有生产军用产品的军工合作企业,生产了各种特种用膜以及军用材料及汽轮机核心的玻璃钢大锥环等,令学生大开眼界。
参观公司展厅
德才兼备,能者优先
团队老师于靖和王梦雪及其它团队成员和人力资源主管张黎先生就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探讨。人力资源主管张黎先生与团队分享了东材科技的用人理念与其自身对于人才培养方面的看法。东材科技集团在用人方面一向奉行“德才兼备能者上”的理念,科技人才固然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但德育也是评估人才的重要标准。“勇于担当,务实高效,锲而不舍”则是公司所需要的员工作风,这也让学生体会到当下企业用人的需求与标准。其中,负责人着重介绍了一位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展示了公司的用人理念,也为团队展示了对学生就业的鼓励和支持。
但十分可惜的是,在公司招聘人才的过程中,也发生过一些遗憾。“我们曾在华东理工大学遇到一位两个研究课题都与我们公司密切相关的研究生,但是由于学生家庭不同意到四川工作,我们也就失去了这位人才。”张黎主管无奈地说,“这种情况有很多,所以我们在东部地区招收的人会比较少。”
张黎主管的话一针见血。当下许多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是存在障碍如对就业地区存在过高期望,宁愿在东部发达地区谋取一个并不算理想的工作,也不愿在西部地区得到一个十分优秀的工作。这种情况不仅使毕业生不能找到一个符合自己真实水平的工作,也使得西部部分十分优秀的企业失去了一些不可多得的人才。
张黎主管分享用人经验
对于学校培养教育而言,于靖与王梦雪也就现如今学生就业现象发表看法。他们表示,一是要与企业达成共识,让企业了解学校学术与学风建设;二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就业观,让学生打破地域限制就业选择障碍;三是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或可实施,让学校与企业可实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
产业转型,开启新篇
团队在会上向公司进行了“互联网+化工”相关的信息和典型案例的宣讲,与东材科技相谈化工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发展新形态。
企业表示,BTB企业的购买对象更多是专业客户大批量购买,相对而言要求更专业更深层的沟通,无法达到BTC企业通过互联网,看中商品直接下单的效果。对此,王梦雪表示:“互联网+化工可以在构建客户信息网、企业品牌推广方面做很多事。”
“互联网+化工”新理念的提出与此前成功案例的分析,对于传统化工行业来说,无论是投入工厂生产的创新技术,还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创新产品,都反应出“互联网+”下创新驱动发展的浪潮。在互联网驱动的浪潮下,化工产业有望进一步在技术、平台、产品的链条上实现转型升级。
团队进行“互联网+化工”报告
创新技术,引领未来
团队在李闯、陈尧等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实地参观了公司的研发线,包括热学实验室、力学实验室、质量检测实验室以及占据了两层楼的合成实验室,感受了东材公司在产品研发一块作为行业模范的规范性、严谨性和创新性。
此后团队更是有幸亲临一线,参观了东材科技的聚酯薄膜、丙膜、油漆树脂等车间,并且参观了制作流程工艺中的两大步骤——切片与层压。车间主任给团队详细介绍了每个装置的用途和整个工艺流程,团队成员也就自己在实验室中学到的知识和车间主任进行了探讨,得到了车间主任对于学习化工的建议。
参观工厂
对于许多学生心有余悸的化工安全问题,车间主任表示,安全问题一定存在,但是只要操作规范符合规定,安全问题是很难发生的。一般的爆炸、泄露等安全问题,都是因为工人抱有侥幸心理,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操作才导致的。
“这里其实就是把你们在实验室里的装置放大了。”一位车间主任说,“所以你们要珍惜每次做实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