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至25日,“第十九次全国高校油气储运学术交流会”在上海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储运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东理工大学承办,上海市石油学会和绿色能源化工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协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金声教授、国家管网集团科技数字本部副总经理张对红教授、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储运专业委员会院校工作部秘书长张劲军教授等出席会议,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企业单位的200多位专家、领导和学者一起参加了学术交流。我校化工学院院长李春忠教授、教务处副处长刘金库教授和化工学院部分师生参会。会议开幕式由我校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朱学栋教授主持。
我校副校长朱为宏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他代表学校向与会专家、领导及学者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学校和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总体情况。他指出,实现“双碳”目标,教育要先行。华东理工大学在“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将环境教育、发展教育和生命教育融入工程教育全过程,通过绿色工程教育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体系、案例库和创新创业教育,厚植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使学生认识到工程对环境、安全、健康等方面带来的影响,不断提升绿色工程素养,以实际行动助力我国经济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华理智慧与力量。他希望本次交流会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方面深入交流,开启专业创新发展新局面,同时也希望各院校和校企之间进一步加强联系与合作,互学互鉴,增进友谊和感情,共同推动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高质量发展。
图片说明:我校副校长朱为宏致辞
张劲军教授代表石油储运专业委员会院校工作部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他回顾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家重要文件对油气储运工程在国民经济和民生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有关论述,提出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必须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不断增强教育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专业人才。他分析了油气储运面临的艰巨任务与严峻挑战,提出面向行业发展和“双碳”目标,油气储运工程专业需要主动适应生产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的变化,积极主动实施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培养体系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深化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中国油气储运工程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培养大批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会上,张劲军教授还对华东理工大学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成立20周年致以祝贺!
图片说明: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储运专业委员会院校工作部秘书长张劲军讲话
会议邀请了5位企业专家作了大会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集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技术总师孙金声教授作了题为“我国石油工程前沿技术与高端装备发展战略思考与建议”的主旨报告。国家管网集团科技数字本部副总经理、储运专委会秘书长张对红教授作了题为“国内管道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的报告。国家管网集团公司西气东输管道公司副总经理李超教授作了题为“‘智能管道 智慧管网’建设实践与探索”的报告。国家管网集团华东分公司副总经理钱建华教授作了题为“关于油气储运学科建设的几点建议”的报告。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吴浩教授级高工作了题为“油田新型开发方式配套地面工程技术”的报告。大会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何利民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张宏教授、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N1N校企融创院副院长王雪等8位学者就学科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氢能装备与技术发展等多个议题发表了专题演讲,全面展示了油气储运工程学科和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大会报告后,交流会设置了油气储运专业教学、科研和青年3个分会场,举行了23场专题报告。交流会集思广益、百家争鸣、成果丰硕。本次学术研讨会议首次进行了网络视频直播,近2000人次在线收看。
图片说明:孙金声院士作大会报告
图片说明:专家大会报告
在闭幕式上,张劲军教授发表总结讲话,对会议的组织工作和交流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宣布2022年“中国油气储运高等教育创办70周年暨第二十次全国高校油气储运学术交流会”将在北京举办,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联合承办。会议按照传统,进行了会旗交接仪式,张劲军秘书长从我校党委副书记陈麒教授手中接过会旗,传递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付恒升教授。最后,付恒升致辞,欢迎全国油气储运高校师生和企业专家领导一年后北京再相聚。
图片说明:我校党委副书记陈麒交接会旗
图片说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付恒升致辞
我校是全国高校油气储运学术交流会的发起单位之一。全国高校油气储运学术交流会自2004年以来每年举办一次,在大力推动全国高校油气储运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学科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技术创新,推进研究成果共享,促进各相关高校与校企间学术交流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